杨浩清
来源:网络中心 作者: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: 次 日期:2017-06-07
张升善
杨浩清(1906~1977),原名杨好清,曾用名孙进友,平度马戈庄村(今属马戈庄镇)人。七岁入私塾读书,1914年冬,因母亲去世,生活日趋拮据而辍学。
1915年,父亲为偿还母病期间所欠债务,出卖了家中仅有的一亩半地,当了房子,于1916年3月去东北中东铁路的磨刀石站,租地一垧,农忙务农,农闲打零工,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。浩清随父同往东北,始度漂泊生活。
1919年4月,父亲和弟弟因患鼠疫相继去世,浩清孤影孑立,生活艰难,靠给人放牛、放猪、当长工谋生。直到1925年才辗转长春当了纺织工人。
1931年,他弃职去海参崴远东工厂翻砂部当熔铁工人。海参崴原是中国领土,1860年沙皇政府强迫清廷签订《北京条约》,霸占而去。这里有很多中国人,杨浩清联合中国同胞,积极拥护苏维埃政府的革命主张,出色地完成了厂部全年熔铁计划。第二年被工厂党委派去伯力远东边疆新文字训练班学习。
1932年4月由孙忠义、艾云亭介绍加入苏联共产党(布),为预备党员,同年8月经工厂党委介绍到国际师大中国部预备班学习,他先后学习了党纲党章、十月革命的历史知识和苏共中央的方针政策,成绩优异,多次受到部领导表彰。同年九月转为正式党员,并加入苏联籍。
1933年师大预备班合并为中国工人高级列宁学院,杨浩清继续留本院学习。期间,杨浩清参加了苏联红军预备役第36团,除系统地学习高级列宁学院所规定的《国家与革命》、《民族问题》、《布尔什维克发展史》、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》等课程外,还学习了苏联红军的组建、性质、编制与任务等军事知识。同年6月他参加了清党运动。在这一运动中,他除向组织详细汇报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外,还同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进行了坚决地斗争,较好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清党任务,按时领到新党证,并受到院部党委的表扬。
1934年12月至1937年,杨浩清经共产国际介绍,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三年。在此期间,他系统地学习了《党的建设》、《中国革命问题》、《西方革命运动史》、《政治经济学》等马列主义著作,更加认清了世界革命的方向。1936年到汽车训练班学习,他一面当翻译,一面学习汽车、坦克、炮兵技术,准备回国参战。其间陈云、邓发等同志先后到训练班作过报告。学员们听了国内的抗日斗争形势深受鼓舞,特别是“西安事变”爆发后,大家围绕“杀不杀掉蒋介石”问题,发生了激烈的争论。杨浩清的一个大会发言,说服了大家。他说:“杀了蒋介石客观上支持了亲日派,搅乱了抗日阵线,而释放蒋介石利于抗战事业的发展……”他的发言引起邓发等人的重视,鼓励他好好学习,回国从事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。他们正准备回国之时,王明传达了西路军在高台失败的消息,回国不成,只好又留学一年。
1937年12月,杨浩清经共产国际派遣,回国参加抗日战争,在中央军委招待所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直机关干部的欢迎,毛主席到会讲了话。晚上,毛主席设家宴,款待他和其他几位从苏联回国的同志,并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。叮嘱他们:你们刚从苏联回来,不熟悉情况,凡事要多同群众商量,甘当群众的小学生,要多做自我批评……
1938年1月至8月,由军委参谋部介绍,杨浩清到延安摩托车学校教员训练班学习。学校停办后,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(简称抗大)一大队一支队学习。同年12月到抗大三大队、第八队任区队长。当时抗大第三大队八支队驻在瓦窑堡,附近国民党部队经常与他们搞摩擦,企图将抗大八支队挤走。在极为复杂的斗争中,杨浩清和几位负责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,运用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,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”的斗争原则,针锋相对地搞“反摩擦”,终于迫使国民党部队退却了。
1939年至1946年,杨浩清先后在抗大大队部、抗大总校(在晋东南)任助教,在后方留守司令部第四科任参谋,在绥蒙军区三科任参谋。在这几年间,杨浩清随部由瓦窑堡进至晋东南,职务也由区队长、助教而至参谋,多次变动。在这种客观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,他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完成任务。在由陕甘宁向晋东南大挺进中,他押运抗大的几万册图书,完好无缺,受到刘忠、胡汉彪等负责同志嘉奖。转战晋东南、绥蒙军区时,部队一到宿营地他就组织上课,有时还当马官,负责运驮物资马匹的健康问题,他不管分担什么任务,都是出色完成,受到军区首长表彰。
1947年,杨浩清调任司令部汽车队队长。当年秋,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。为了粉碎胡宗南的猖狂进攻,汽车队日夜奔忙,非常劳苦。为了鼓励司机们战胜困难,杨浩清就用苏联军队和人民经过浴血奋战,取得斯大林勒格保卫战胜利的战例,鼓励大家战胜困难,夺取胜利。
1949年任绥远省中苏友好协会俄文部主任,后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。这期间,杨浩清随队经过多次战斗,身体已十分虚弱,老婆由于长期转战体弱多病,这给他增加了不少负担,特别是儿子在国民党军队进犯西北解放区时被打死了,更使他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。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消沉,他总能出色地完成地方土改和教学任务。
1951年,杨浩清在绥远积极参加了单位的甄干、肃反工作,大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,支援抗美援朝。
1953年,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》的指示精神,积极投身农业、手工业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在对农村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工作中,他耐心地教育群众,多卖余粮,既使缺粮户度过了困难时期,也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。
1956年春,为了支援苏联发展轻纺工业,国家决定帮助其销售部分纺织品,进口了一大批苏联花布。为了使这批花布尽快销售到千家万户,杨浩清利用单位学习班、农村夜校、学生集会等场合,积极做好宣传工作。在他的宣传鼓动下,附近的工人、农民、干部、师生,从儿童到老人都穿上了苏联花布。
1958年,他积极投入“大跃进”运动,参加支农,开荒种地,挑灯夜战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。
1960年,正是我国连续三年自然和人为灾害时期,人民生活异常拮据。这时,有些同志产生了退伍回家的念头,杨浩清就从自己的微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接济他们,帮助他们度过难关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爆发了。当时杨浩清虽然已经离职休养,但是“造反派”仍不肯放过他,给他加上种种罪名,大会批,小会斗,残酷斗争,无情打击。后经内蒙古自治区文革小组请示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同意,对社会宣布杨浩清同志政治历史完全清白,停止对他的斗争,封闭了他的档案。此后才免遭绝难。1983年5月笔者与崔建仁为征集党史资料,前赴征询杨老业绩时,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请示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一伦同志批准后,才破例地启封并让查阅了他的档案。
1977年12月22日,杨浩清病逝于呼和浩特市。